血肉之軀始終是容易壞掉的,看病回程時有iPod陪我,用shuffle的形式播放,有時候由它安排歌曲出場的列序,不用煩,也不錯,不喜歡的立即skip去下一首...但當意外地出現的而是久久沒聽、選也不大會選的、而又令人驚喜的歌曲載入耳朵,真是一份欣悅!就好像在電台收聽到動聽的歌,是尤其好聽、最最快樂的收聽經驗。昨天有Pet Shop Boys的Was That What It Was?這是一首我極愛PSB的一支金金曲,是以一連聽了兩回。今天有The Byrds的My Back Pages,嘩!多悅耳(我覺得比Bob Dylan的原版更佳)...接著再來當年娃娃任主音的丘丘合唱團的「搖搖搖」,簡直不能形容的心開,娃娃那近乎撕裂的搖滾聲線極具魔力之能事,還有那歌詞直教我感動不已...
搖籃曾經是我所有 搖籃裡任我遨遊...
大書包曾經擁有我 我擁有 Rock'n Roll...
正!
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
刺.....................
久久沒參與電影節這玩意,今年突然回歸,依然避開所有開幕閉幕的節目,本來要待四月才開始我的時間表...怎料...電影節最常發生的事終於發生,有人買了票時間不巧看不了,於是票落到我手,是「刺青」,可愛教主加女長人...噢!這個晚上看了,一個不怎好的開始哦!
2007年3月27日星期二
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
どろろ

真失禮,無論怎樣自己也不算愛漫畫,起碼不大愛看,大體來說有太多的漫畫也沒有看,試過看但踫不到自己喜愛的,只挑一些有趣的有緣的,大友克洋先生又只顧拍電影去,實在可惜。近來很多電影取材自漫畫,「300」「Ghost Rider」與及「どろろ」,我選了入場看「多羅羅」,不知是不是那天路過銅鑼灣世貿巧遇妻夫與柴咲來港宣傳,遠遠的看見他們看醒獅有關...?原著漫畫一樣沒看過,sorry...只看電影的介紹,故事真的不得了!手塚治虫果然不愧手塚大師!分解肢體的故事向來是我的喜好!心想一定好睇!當然電影一定可以拍得再好些...特技奇趣地帶點弱智,不夠美觀,但這只是相對歐美水準而言,能保有一種自家風格的,離奇的電腦動畫加上經典又老套傳統的特撮技巧,日式招牌貨,正!其實應該可喜才是哩。還保留漫畫的味道,是好事。故事及結構是非常簡單,但有效地教人感動,器官、感官的痛、恨、仇與愛,值得看。電影教我想起了反戰的味道,無數的嬰兒失去生命、健康,他(他們)就是要來算一次帳!即使是老父又如何?戰爭中的人全是著魔,成魔就要斬!
好像Clint Eastwood的「Flags of The Fathers」及「Letters from Iwo Jima」二部曲,進入戰爭的就等於步進了瘋狂,已經不是罪行的問題,那時人人已被捲進黑洞!
2007年3月16日星期五
東京塔

因為「哭泣小說」之名而買下這本「東京塔」,就看看怎樣教我哭!什麼「慢活」、「純愛」,日本就來個玩哭泣了。剛剛看完了,內容是兒子與母親和爸爸的故事,應該是與母親為主父親為副的故事,由小至長大的直接記錄,充滿自傳色彩;文字沒很深刻的描畫字藝,是很簡直簡單的陳述,絕不花俏,但細微有序,讀得很暢快。作者是Lily Franky,他是日本人,本名中川雅也,多才多藝,做漫畫、散文、插畫、動畫、小說...比我大小小同是四字頭的人,書中所經歷的東西不少也有同感,例如John Lennon的突然死亡,那一下的愕然!真的嚇了一大跳的難以致信。最喜歡書中的媽媽形象,充滿著母愛、可愛得人人也會喜歡她,簡直為兒子帶來幸福、人緣、歡樂、一切一切,做讀者的我也愛上她。故事並沒有很清晰的道出父母之間隔閡,這樣子的更更接近到現實中的我們...最後,究竟有沒有哭?少少啦,少少啦...
「東京塔」在得到第三屆書店大獎,銷路高達二百萬之高,影像化是走不了的,電視劇、電視劇特別篇外更來電影,小田切讓?能表達出小說的面貌,真有點保留...
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
同門少年2
讀了康卡斯的回應,不知好嬲定好笑,另類不另類,只不過是選擇而已。「同門少年」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名字和記號,想當年(甚至是今時今日)漫畫界都擁有非常狹隘的視野,充滿著很叫人沮喪、無聊:若有人做些非傳統東西的即是「攪亂檔」,多少帶著歧視—非我族類也,別人的白眼真的見不少,到底漫畫是什麼?倒想問一問他們,河水不犯井水,市場根本不相干,個人的選擇而已,完全無分對與錯,犯法乎?有些不相不識的也會在背後說你壞話,好好笑。漫畫不是這樣,世界也不是這樣吧。漫畫要靈活,人也一樣。看,時代變得太快太快,往日專業變今日失業,一個個輪子輾過仍然存活才是大家面對的事,路從來不易走,心照啦。
2007年3月8日星期四
2007年3月6日星期二
2007年3月3日星期六
2007年3月2日星期五
Apocalypto

上月二十八日看了Mel Gidson的最新導演作品「Apocalypto/亞波卡獵逃」,向來有點懼怕收看什麼種族/土人類型的電影,但因為上一次看「受難曲」的經驗,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好奇心,看看究竟他今次攪什麼花樣。對「受難曲」的感覺很奇怪,到底好看不好看?答不上來...不會對它有什麼的討厭但奇在又不致會喜愛上,最記得的反而介懷片中傷痕的特技化妝不夠像真。今次的美術工作做得非常精巧,造型、武器、圖騰、建築等的所有細節均十分出色。上次用希伯萊/阿拉姆/拉丁等語言做對白—今次的「亞波卡獵逃」講古瑪雅文明的最後時光,亦即「現代所謂文明」的開始,全片的對白均是瑪雅語!似乎對語言有著不依賴的態度,就好像看Pingu卡通的效果一致,是不是他主演的成名作「Mad Max」的影響?語言並非最重要的溝通工具...其實全片對白不多,由表情、動作取代,帶領我們進入弱肉強食的原始世界去,生存才是終極福址!最終現代文明的來臨亦只屬暴力侵蝕的一次變奏罷了。世界也許沒有我們所崇尚的那種真正的文明,蝕就是一切文明的所在了。
散場後,奇妙感覺又一次出現,影片像煙一樣消失得無影無縱,剛才的緊張刺激飄走掉了,正如他處理暴力場面一樣,只作直接把過程呈現出來,做一個好好的旁觀者角色,完成過後說聲拜拜就走人?看電影如是,進場散場,純原始娛樂也。閣下從中發掘到什麼?各自修行...
2007年3月1日星期四
永作博美
Tower Records
訂閱:
文章 (Atom)